首页 / 景区资讯 / 旅游资讯
“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4-12-22 11:09    文章来源: 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
字体: [ ]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合作打捞1772年沉没在广东台山川山群岛海域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结果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中国与日本水下考古学者合作进行调查,古代沉船被正式命名为“南海Ⅰ号”。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对沉船进行发掘,发现沉船船体保存较好,虽然船的上层建构已经不存在,但主甲板及其以下的船舷、隔舱以及支撑结构(如龙骨、船肋)等,基本保存完整,船舱内放置着整齐的瓷器和其它货物。这是迄今为止在南海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沉船。2007年4月至12月,南海一号被成功地整体打捞出水,安置在专门为其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待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对沉船进行两次试掘,了解沉船情况,获得一批重要考古数据,并提取了部分文物。

川山群岛位于台山市南面的广海湾,由上川岛、下川岛两个大岛以及其它一些小岛组成,这一海域处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往东南亚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有资料表明,这艘沉船可能是开往南海或印度洋国家的南宋商船,航行到川山群岛海域沉没。沉船体积庞大,长约30米、宽10米,遗物总量估计有6万到8万件。目前收集、发掘到的遗物,只是沉船遗物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有如下几类:

瓷器: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的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龙泉窑,包括影青瓷、青瓷、青白瓷和铅绿釉的碗、盘、碟、壶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粉盒、瓶等。

铁器及其它金属制品:铁质凝结物(铁锅)、铁钉,还有银锭、铜环等。钱币:最早的为东汉的“货泉”,其次为隋唐时期的“五铢”钱和“开元通宝”;少部分为五代十国钱币,如后周“周元通宝”、后唐“唐国通宝”;绝大部分为北宋各年号铜钱,最晚的为南宋“绍兴元宝”。

生活用品:瑬金银腰带、鎏金虬龙纹环、金戒指、方楞金环、铜镜、石砚、朱砂、粉盒、纤细卷曲的金条,亮丽精致的漆器残片和石枕等。

“南海Ⅰ号”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宋代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同时代的欧洲。宋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始终推行发展海外贸易、鼓励通商的开放政策。中国海商与阿拉伯、印度、东南亚商人竞逐商海,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沿海港口空前繁荣,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阶段。宋代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路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输往海外的商品有纺织品、陶瓷、金属制品、农产品、副食品、药材、染料、玩具、马匹等。瓷器为大宗出口商品,主要外销瓷产地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广东潮州北郊窑、梅县水车窑及南海、三水、广州西村、廉江、遂溪等地瓷器在海外颇有销路。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瓷器多来自宋代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等窑场,不少器物款式新颖、技术先进,风格变化多端,令世人惊叹,说明宋代手工业生产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海外贸易带动,出现了专门为国际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外销产品。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产瓷区,出现了来样订制、加工等生产方式,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产生互动,这些瓷器产地与贸易港口之间形成共同繁荣局面,不同程度改变着与海洋经济相关地域的社会与经济结构。

唐宋元时期中国在世界海洋贸易中毫无疑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广州等沿海港口都为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大航海时代”作出过重要贡献。

南海Ⅰ号”出水中国历代大量钱币,显示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铜钱之路”

在海洋贸易区域,由于商品交换需要,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使用外国货币的现象。古罗马钱币、波斯银币、中国历代铜钱,受到南海诸国的欢迎,在东南亚考古遗址中时有发现。

流入东南亚的中国钱币以宋钱最多,固然是因为当时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钱制作精美也是重要原因。宋代货币的形状、穿孔的大小、铜色的配合等都相当完善,尤其在钱文等方面体现美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流入东南亚市场的宋钱,直接进入国际交易,成为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由于大量中国铜钱进入国际贸易,在宋朝引发了长期的“钱荒”。

南海Ⅰ号沉船多次探查发掘都发现钱币,年代最早为东汉的“货泉”,其次为隋唐时期的“五铢”钱和“开元通宝”;少部分为五代十国钱币,如后周“周元通宝”、后唐“唐国通宝”;绝大部分为北宋各年号铜钱,最晚的年号为南宋“绍兴元宝”。前后出水6000多枚,其中钱文清晰的有4000多枚。2004年5月,连续数天都有钱币出水,最多一天达到4000多枚。很显然,中国钱币在东南亚乃至印度洋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了国际通用货币的角色。

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由于长期的贸易交往形成了使用波斯、罗马等国的白银货币的流通区,因而日本学者冈崎敬在《东西交涉的考古学》中说,从东向西的丝绸之路,也是从西往东的白银之路。在南海—印度洋海洋贸易圈,不少国家都有兼用外国钱币的习惯,唐宋钱币在东南亚乃至印度洋一些国家和地区大行其道,充当了国际通用货币的角色。所以,一定意义上说,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铜钱之路”。

“南海Ⅰ号”出水的日常生活用品,展示了宋代异彩纷呈的海洋社会生活

在以实物为主体的海洋考古发现中,沉船中每一件遗物实际上都体现着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片段。一艘海船就是一个流动的海上社会,船上的人群组合是结构性的,也是功能性的,体现了航行生活的社会分工,构建出有别于陆地的海洋社会。所以,南海Ⅰ号沉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还在于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宋代从事海洋贸易人群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一条长179厘米的瑬金银腰带,具有波斯风格,可能为船主或船员所用,暗示沉船或许与南亚或东南亚存在联系。沉船出水鎏金虬龙纹环,形体粗壮,两端呈龙头形,显示它的主人不是寻常人家。沉船还出水金戒指、铜镜、石砚、石枕、朱砂、粉盒、纤细卷曲的金条,亮丽精致的漆器残片等,可能是船上人的日常用品遗物,为后人复原宋代海商的生活起居提供宝贵的样本。船上发现一条眼镜蛇骨,或许为船上印度商人饲养的眼镜蛇遗骸,因为印度人有饲养眼镜蛇为宠物的习惯。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研究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后到20世纪,中国东南沿海至南海海域的沉船超过2000艘。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李庆新)